资料来源发布者:时间:2018-4-20 16:32:38浏览量:232次
人类的抗癌史也是一部医学的发展史。每天,我们都在离胜利更近一点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流传出一些危言耸听、缺乏科学依据的“癌症知识”混淆视听。孰真孰假,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大咖”们一一作出解答。
(一)阿司匹林能够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
这句话实际上只对了一半。阿司匹林的确能够预防包括胃癌、肠癌、胰腺癌等各种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对于心血管系统,阿司匹林能够预防血栓的发生。
但它也有一些不良反应: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会造成出血的倾向,对消化系统有不良作用,所以一些人使用了阿司匹林后会产生恶心、腹痛的感觉;对于肝脏和肾脏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因此,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阿司匹林。它具体应该适用于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剂量必须由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大肠外科副主任 徐烨教授)
(二)油烟让中国女性肺癌发病率升高?
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科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重度抽烟可以使肺癌的发病危险增加20倍。
近10年来,越来越多并不抽烟的女性被查出肺癌,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和油烟有关。实际上,过去的30年里,居民的厨房早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油烟熏人,卫生状况也十分良好。而且现在高发的这部分女性肺癌患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年轻,一些女性甚至都没有下厨房做饭的经历。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女性的肺癌增加呢?准确地说,目前并未有确切论断,只能推测是一个比吸烟还要强,同时对雌激素敏感的病源。
因此,贸然地将女性肺癌率高发和油烟联系在一起是不正确的。
(胸外科主任 陈海泉教授)
(三)“抗癌神药”无所不能?
为什么病人会生肿瘤呢?就是因为最后一个“刹车”刹住了。这个“刹车”就是指PD-1和PD-L1。
PD-1,英文叫“programmed”,death-1是程序性死亡1;PD-L1,是PD-1的配体。两者结合后可提供抑制性信号,我们称之为“最后一个刹车”。这样一个“刹车”刹住以后,身体就不会把肿瘤细胞识别出来,就不会杀死肿瘤细胞。在这个机制的基础上,阻断PD-1和PD-L1发生作用的药物就被发明出来,服用之后,“刹车”失灵,那么免疫细胞就能顺利把肿瘤细胞杀死了。
但是这类药物并不是对所有病人有效,它仅仅对那些肿瘤突变负荷比较高的人、PD-L1表达的病人、DNA损伤修复机制出问题的这些病人可能是有效的,而对其他病人疗效不是很好。
所以,它是一种有疗效也有不良反应、安全性总体比化疗高的药物,但也并非是无所不能的“神药”。
(肿瘤内科主任 胡夕春教授)
(四)酸性体质比碱性体质人群更容易罹患癌症?
人体的确会有酸碱度的差别,一般来说是以水的pH值作为一个分界线。比水的pH值高的,我们称为“偏碱”,低的就叫“偏酸”。平时说的所谓“酸性体质”或者“碱性体质”,检测的主要是血液的pH值。它有一个标准范围,而且这个范围很窄,人体的pH值必须在这个范围之内才是正常的,过酸或过碱都不好、都容易导致疾病,影响我们的健康。
再来看肿瘤的发病原理。从本质上来讲,肿瘤是一种基因疾病,即人体细胞的基因发生了变化,导致细胞生长失去了控制,变成了肿瘤。
现在并没有直接的科学依据表明:酸性体质能够使癌症的发生率增加。
(中西医结合科主任 孟志强教授)
(五)防癌筛查越贵效果越好?
首先,癌症筛查的主要方法:一是影像学,二是细胞学,三是相关癌症标志物的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检查是不是都要做?到底选择哪些检查?关键还是要在对癌症风险仔细评估的基础上再判断。
其次,现在有一些很贵的检查方法如基因检测,其实还并没有在大规模的人群当中得到效果验证,因此并不适合做人群癌症筛查。
因此,癌症筛查不是根据价格来判断,而是越适合越好。
(肿瘤预防部主任 郑莹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