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发布者:时间:2018-5-28 9:50:52浏览量:318次
医生提醒:孩子发热起疹要尽快就医
春夏交替之际,随着气温升高,容易引起肠道、呼吸道等方面的传染病。最近,手足口病成为不少家长的交流“主题”。据悉,我市手足口病逐渐进入高发期,各大医院每日都会接诊“中招”患儿,其中绝大多数为3岁以下幼儿。医生提醒,一旦孩子手、脚、嘴巴等处长出疱疹,不可大意,务必及时送医,科学诊治。
一家两娃先后患病
妹妹刚痊愈哥哥又“中招”
5月25日,在市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坐在大厅内等候就诊,孩子们因为疼痛大声啼哭。输液室内挤满了无精打采的孩子,医护人员在其间穿梭,不时查看孩子们的病情。
家住城南办事处的季先生家有两个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两个孩子先后得了手足口病,他和妻子不得不轮流向单位请假,带着孩子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跑。“我家两个娃,上个礼拜2岁的女儿刚好,昨天发现儿子手上也开始起疹子了!”季先生抱怨道。
半个月前,季先生和家人发现女儿小腿上起了好几个小水泡,以为是蚊虫叮咬,没太在意。谁知道没两天,女儿的手上也出现了水泡,孩子还喊嘴巴疼,胃口也不好。季先生带着女儿去医院检查,在仔细检查了孩子嘴巴、脚部等部位后,最终确诊为手足口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季先生女儿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正当季先生松了一口气时,儿子身上也出现了水泡,喊不想吃饭。季先生又带着儿子前去就医,检查发现两个孩子的病症相同。医生告诉季先生,孩子喊疼是因为他的口腔里生了小疱疹,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两个孩子平时经常在一起玩耍,他的儿子被女儿传染并不奇怪。
目前,季先生正带着儿子每天前往医院治疗。
近期孩子集中发病
3岁以下的幼儿偏多
据悉,近期医院平均每天会接诊20多个手足口病患儿。
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孙祖红介绍,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传染源主要是患手足口病的儿童和隐性感染者,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都可能被感染。患儿会表现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等症状。手足口病容易受感染,3岁以下的学龄前幼儿最易“中招”,尤其是在一些幼托机构,可能出现集中发病的情况,因为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玩具,接触频繁很容易相互感染。
“除了手足口病以外,近期得疱疹性咽峡炎的小病患也明显增加。”孙祖红介绍,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同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两者症状有一定相似性,最大的区别在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小病患手脚不出疹子。在我市,每年的5、6月份,就会进入疱疹性咽喉炎和手足口病高发季。发病出现高峰主要与气温上升有关,雨水增多,空气变得潮湿,湿、热的环境特别适合肠道病毒的生存和传播。但家长不必惊慌,病情一般很快就可以被控制,只有极个别患儿的病程会发展得特别快。待进入盛夏高温天气,这类病毒就会自然消亡。
家庭学校要做好预防
一旦起疹发烧应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比较典型和常见的表现是发烧和出疹子,两者可先后或同时出现。发烧一般在38℃左右,严重者可更高。疹子一般出在口腔里、手脚上和屁股上。”孙祖红提醒,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症状轻的,建议患者居家观察,症状较重的则住院治疗。”孙祖红说,居家或住院治疗应由专业医生来界定,家长切不可自作主张,有些患儿虽然精神好,也没有出现高热,但也有转重症的可能。其次,有的重症病例因为高热,皮疹会突然消失,家长难以判断。经确诊手足口病,要多休息,多饮开水,吃些稀软易消化的食物和含维生素多的水果和蔬菜。
家庭预防是幼儿防病的第一道防线。儿科医生建议,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养成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吃熟食、喝开水等良好生活习惯。此外,学校、幼托机构要保持室内通风,对教室、寝室、厕所、食堂等场所进行常规消毒,加强晨检,一旦发现可疑的患儿,要尽快送医就诊,并对患儿接触过的玩具、被褥、桌椅等物品和活动场所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