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4-18 12:52:11浏览量:215次
弹指一挥间,今年已经是孙金菱行医的第67个年头。从青丝到白发,她去过祖国医疗水平最薄弱的新疆、宁夏等地区,到过铁路建设的第一线,是靖江“医疗援非第一人”。她用3年青春为中非友谊添砖加瓦。
“我小时候生重病,家人急得团团转,觉得医生的白大褂‘特别圣洁’。那时候我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好医生。”面对市妇联领导和采访记者,孙金菱激动地说。这位自市人民医院退休,1979年当选的“全国三八红旗手”,86岁高龄的女医生,依然奋战在医疗救护第一线。这些年,她最割舍不下的就是身上的“一袭白衣”。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33年,孙金菱出生于东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作为家中老幺,从小备受宠爱。1952年,她从长春铁路助产学校顺利毕业后,如愿以偿地成为家族中第一位妇产科护士。在组织安排下,成绩优异的孙金菱被分配到位于北京的铁道部总医院工作,拥有了一份令同龄人羡慕的工作。可没过两个月,医院就接到上级通知:西北地区医疗条件薄弱,急需医护人才。
“我当时还不满18岁,还没有选举权。但是祖国的西北地区需要我,我当然是要去的。”孙金菱匆匆写了封家书,就跟随医疗援助队前往宁夏。之后10年,跟随医疗援助队,孙金菱陆续到过北大荒、甘肃、新疆等地。这一路上,原本就身材瘦弱的“老幺”更加纤细了,但她同时也掌握了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护理技能。在四处漂泊的10年间,孙金菱与靖江一位小伙儿相识相恋,并携手走进婚姻,孕育了三个子女。
1962年,国家铁路工程局发出号召,倡议各级医疗人才到基层县市医院去。就在这一年,孙金菱来到靖江,到柏木卫生院担任护士长一职。其后半年,她因业务能力突出,被调入人民医院。
藏起一身牵挂去援非
1964年4月,坦桑尼亚同中国建交。4个月后,中国派出第一支医疗队来到桑给巴尔。5年后,孙金菱作为中国第三批医疗队成员,也来到桑给巴尔,接替前辈们的工作。
“援外难,难就难在要抛夫别子、远涉重洋,去迎接不可预知的一切,要在他国为祖国赢得荣耀和尊严。但也正是这些难,激发了我的斗志。”孙金菱说。还记得1969年3月的一天,医院负责人找她谈话,说是我国派出的医疗援非队中需要一名护士长,希望她能参与其中。当时,孙金菱的丈夫刚做了一个长达数小时的胃穿孔大手术,家中三个年幼的孩子也都需要照顾。
面对重重牵挂与不舍,孙金菱辗转反侧,最终还是决定在3月6日启程奔赴非洲。大约四天后,经过四次换航,孙金菱终于抵达了常年温度高达40℃的岛区桑给巴尔,在那里度过了近3年的援非生活。
来自中国的“白衣女侠”
桑给巴尔地理位置偏僻,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相当艰苦。一开始,医疗队居住的宿舍只是简易工房,是用石棉板搭建而成的。墙上、床边经常爬满壁虎和四脚蛇,简易厕所里更是常见大青蛇光顾。
桑给巴尔卫生人才奇缺,当地政府对医疗队寄予厚望,希望医疗队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医生。作为唯一的护士长,孙金菱担起了对桑给巴尔国立医院近300名当地护士的实操培训任务。在那里,孙金菱还帮助他们规范注射器消毒流程,改进换药器具,这大大减少了因不规范操作造成的交叉感染,她也被当地百姓称赞为“白衣女侠”。
除了日常工作,孙金菱还主动担负起照顾同行小伙伴的任务。那时候,非洲地区恶性疟疾肆虐,孙金菱每天早晨起床后都会为团队的医护人员准备好预防药物,叮嘱队员们服下。在非期间,她所在的中国医疗团队没有一个人生过疟疾。
工作、生活条件再艰苦,大家也都能克服。最难熬的还是对亲人的思念。午夜梦回,似乎总能听到孩子的哭声,看到家人期盼的眼光。孙金菱记得,那时候来自大使馆的“信使”每个月会来岛一次,主要是收发当月的家书。“那时候可没有手机、电话,当地也没有电视、电台这些设施。每一封信大家都反复读、读反复,到最后几乎都能全文背诵了。”孙金菱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有些偏远地区的队员会因天气、路况等原因一时收不到回信,“之后一个月,他们的心情就不好了,为一封信偷偷哭鼻子也是有的”。
86岁依然“不下火线”
1972年1月底,孙金菱圆满完成援非任务回国。因为条件艰苦,回国时,孙金菱的体重只有不足80斤。但她几乎没顾上休息就到人民医院报到了。其后,孙金菱相继在医院传染科、放射科等科室接受新挑战。后来,人民医院购买了靖江首台心电图机,但当机器运回医院后却没有人会使用。孙金菱勇于接受挑战,中年外出转学心电图技术,努力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1990年孙金菱退休,她却舍不得脱下这让自己迷恋了大半辈子的白大褂。时至今日,她还活跃在一些镇卫生院、医疗机构的B超室内,在服务病人的同事将毕生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医护人员。她的孙女常问她:“奶奶,你怎么还要上班,还要给人看病啊,该自己享享清福啦!”孙金菱总会把孙女拉到身边对她说:“我这叫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越是活到老,越要为人民服务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