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预防

资料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1-28 14:40:00浏览量:184

靖江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主任医师 杨柳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损害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总患病率高达15.7%,其中女性为20.7%,男性为14.4%。骨质疏松症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在意外骨折后才确诊患有骨质疏松症,因此它有“静默的杀手”之称。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发生骨折后可致残,甚至导致死亡。例如,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于各种合并症者达20%;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每个中老年人都应该了解并预防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生理性退行性病变,约占所有骨质疏松的90%,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由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减少,骨吸收大于骨的形成,因此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大于男性。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常见原因有营养不良、消化道疾病、代谢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肿瘤等。

如何确诊骨质疏松症?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通过测量骨密度来确诊,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的检查:这是最常用的也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疗效的评估。

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1.髋部或椎体脆性骨折;2.DXA测量的中轴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的T值≤-2.5;3.骨密度测量符合低骨量(-2.5<t值<-1.0)+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近端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如何防治?

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预防骨质疏松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峰值骨量和减少骨丢失。影响峰值骨量的首要因素是遗传因素。但其他因素如不健康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等)、营养不良、体力活动不足、激素分泌异常等也会对峰值骨量产生不利影响,改善上述因素可使峰值骨量增加。此外,还应尽早治疗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减少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老年人跌倒应及时检查是否发生骨折。

钙剂和维生素D如何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骨健康的基本补充剂,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是骨健康的关键,也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中国营养学会对钙的推荐摄入量:成年人每天应摄入800~1000毫克钙;孕妇、哺乳期妇女每天应摄入1200毫克钙;儿童每天应摄入800~1000毫克钙;骨质疏松患者每天需摄入1200~1500毫克钙。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每日膳食中应摄入388.8毫克钙。由于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特点,中国中老年人普遍钙摄入不足,因此每日需要补充元素钙约500~600毫克。维生素D的补充可以使血清25(OH)D水平达到阈值,推荐维生素D用量800IU/日。只有钙+维生素D同补才能得到最佳获益。

中国已步入老年化社会,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32亿,骨质疏松患者约9000万,骨质疏松的诊治逐渐成为当务之急。中老年人应在每年的体检中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发现与干预治疗、改善生活质量。


快速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