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6-2 13:14:02浏览量:475次
科普小贴士
PICCO是一种技术,是一种简便,微创,高效比的,对重症病人主要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的工具。这是利用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脉搏波型轮廓分析技术,进一步的测量血液动力监测和容量管理,并使大多数病人不再需要放置肺动脉导管。该监测仪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输出量(CO),并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PICCO)。
它可以精准计算出胸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ITBV已被许多学者证明是一项可重复、敏感、且比肺动脉阻塞压(PAOP)、右心室舒张末期压(RVEDV)、中心静压(CVP)更能准确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
PICCO适应症及优点
1.创伤小——只需放置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 ,无需肺动脉导管 , 可用于儿童。
2.初始设置时间短——可在几分钟内开始使用。
3.动态、连续测量——每次心脏跳动测量心输出量、后负荷和容量反应 性(beat by beat)。
4.无需胸部X线——来确认导管位置。
5.效费比——比连续肺动脉导管价格便宜,动脉PICCO导管可以放置10天, 减少重症监护时间及花费。
6.参数更明确——即使对于没有多少经验的人员而言,PICCO参数也非常易于判断和理解。
7.血管外肺水——床旁定量测量肺水肿。
5月 24 日上午,靖江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二科收治一名74岁老奶奶,当时她的情况非常危险,入院诊断为:多发性损伤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多发性骨盆骨折(双侧耻骨联合、双侧耻骨上下支、骶椎右侧、右侧髂骨骨折)、右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双侧肱骨上段粉碎性骨折、胸4、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腰1右侧横突骨折、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4-7、10、左第8肋骨骨折、右侧肩部及肘部皮肤裂伤、顶部头皮血肿、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
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后,当班的医护人员随即展开抢救,所有人的弦都紧绷着,一刻也没有停歇。值班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相关检查,考虑应用PICCO监测将更有利于患者的抢救治疗。
在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并征得同意后,神经外科主任车彦军和重症医学一科主任陈明迪带领医护人员们开展全市首例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经过前期的精心策划和准备,陈明迪主任娴熟地为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连接各种导线、装置,设置参数,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指标。
根据其监测结果,各指标提示扩容,给予快速补液治疗,医护人员随即进一步完善了患者的治疗方案。经过数小时的补液、输血、抗炎等一系列的抢救之后,患者的血压逐渐回升,医护人员将她从生死的边缘“拉”了回来。
在PICCO没有广泛开展之前,医护人员需要依靠其他的监护手段,判断心功能的一些数据,然后再根据这些数据,调整用药与治疗措施,但通过PICCO技术,利用经肺热稀释法加脉搏轮廓分析法,能实时连续监测CO,独有容量管理心脏前负荷和床边量化血管外肺水,仅用一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就能简便、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检测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心脏前后负荷、心肌的收缩能力和肺换气功能。这项技术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肺损伤患者,为随时调整病人用药和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数据和资料,能有效地指导危重病人的抢救。
PICCO的成功运用充分体现出医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同时重症医学科在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管理和治疗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该患者的成功救治体现出医院快速、有序、合作、高效的工作效率。在今后工作中,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将一如既往地全力守护好每一位患者,为市民的生命和健康保驾护航。(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