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生命的守护神

资料来源发布者:时间:2014-12-31 14:40:20浏览量:237

钱建东,靖江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一名普通医生。每天做着平平凡凡的事,每日干着普普通通的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对生命的大爱,对健康的守护,时刻提醒他该怎样守望这份崇高,怎样执着这份事业。在年复一年春去冬来之间,为病人的点点滴滴之中,传达的是一种无私,一份无微不至。

一位先贤说过:“偶尔治愈,经常安慰,总是关怀”。10多年前,刚刚入职的钱建东就一直铭记这样一句话。他记着看好疾病的同时,还要让病人树立对生活的信心,最终要让病人恢复正常生活,回归社会。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急诊室收了一个危重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反复发生心室颤动,一次次地抢救,一次次电击除颤,确实惊心动魄,让人揪心。吸氧、抽血、用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心电监护上总算出现了该有的心律,并且慢慢站住阵脚。擦擦额头的汗珠,钱建东轻轻叹了一口气,病人情况渐渐趋向稳定。此后做了冠脉支架植入手术,慢慢病人可以下地活动,钱建东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可是,每次查房病人偶尔露出的笑脸,却笑得非常勉强。钱建东查房后仔细观察发现,病人常常低头不语,问后说晚上睡得不好。怎么回事?病人一般活动,比如散步等没有明显的不适,检查指标亦没有特别意外的情况。会不会多次抢救后病人有心里有阴影?对心肌梗死后室颤猝死有着极大的恐惧?沟通后,钱建东发现病人确实担心再次发病,讲到动情处,病人眼泪都快涌出眼眶:担心在家发作怎么办?一个人在外面怎么弄?原因找到了,钱建东心里有了数。通过举例子、讲故事反复跟病人开导,病人的心里渗透进了阳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患者恢复了自信,对生活、工作充满了热情。经过了数周的治疗、护理、疏导,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精神面貌、心理状态都恢复到之前。出院了,病人继续着原来的工作、生活。

过去,心内科有些疾病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都去外地大医院或者请外地教授来做手术,这无形增加了患者的就诊难度和费用。为了减少患者和家属不必要的麻烦,钱建东暗下决心掌握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的技术。他先后两次赴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进修学习。总共两年的艰苦、磨砺,换来了过硬的技术、实力。自2012年学成回来,在科室领导及同事们的支持下,立即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封堵术。成功救治了多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患者以及家庭带来阳光。提到第一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封堵经历,钱医生记忆犹新。那是一个50左右的农村妇女,30年前就知道自己有这种先天性心脏病。碍于当时要开胸手术,手术风险大不说还要一大笔手术花费。病人和家属考虑再三,没有做手术。这些年来,整个家庭始终被这个阴影笼罩着。两年前,患者看病遇到了钱建东。钱建东建议患者采用介入的方法微创治疗。多年的忐忑和无奈,此时仿佛看到了一丝阳光和希望,患者听从了钱医生的建议。手术很快做好了。术后第三天,患者在复查心脏多普勒后确认她的先天性心脏病被“根治”后,激动的差点流出眼泪来。当她要酬谢钱建东时,钱建东婉言谢绝。钱建东说:“看到病人及家属开心的笑脸,比什么都开心,那是对医生的最大的酬谢!”

从医10余年,钱建东时刻不忘学习、进步。工作中,他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遇到疑难杂症,看到病人受病痛的折磨,家属备受煎熬,也万分焦急。他到网上查找国内外文献,请教前辈、其他科室的同事,尽最大的可能帮助患者。心内科病人急诊病人多、重症病人多,抢救病人多。钱建东和同事们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总是站在第一线。多少回,当病情趋向稳定;多少次,当病人转危为安,钱建东和同事们内心满是骄傲和自豪。什么疲惫,什么怨言早已抛到九霄。他经常微笑着对病人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的天职!”

快速导航

Baidu
map